芯明心理治療所
    CLOSE
  • 認識芯明
  • 團隊介紹
  • 服務項目
    • 回上一頁
    • 早期療育暨兒童個別心理治療
    • 青少年個別心理治療
    • 成人心理治療
    • 伴侶心理治療
    • 家族心理治療
    • 專業人員督導
    • 員工心理健康及員工協助方案
    • 預約方式
  • 衛教資訊
  • 聯絡我們
  • Copyright © 2019 MIRACLE

「再一次就好了!」-該不該相信孩子的承諾

  • 首頁
  • 衛教資訊
陳韻如 顧問 臨床心理師
「我下次再也不敢了…」
「再給我玩一下下就好了!」
下次究竟是「敢」還是「不敢?真的可以再一下下就好了?

相信許多的家長都有相同的經驗,明明已告訴小孩那些是不對的行為,但是小孩還是會犯下相同的錯誤,或是老早就講好的規定,但孩子總是不斷地踩線。有時念小孩是在第一次犯錯、第一失誤,所以還特別地告誡他,但到了最後結果還是一樣,那就是講也講不聽,打也打不怕,相同的錯誤仍然照犯、也還是會照樣賴皮…,這究竟是為何?讓我們來進行一個好玩的實驗,假設我們把你的小孩帶進一個裝有隱藏式攝影機的房間,房間裡有張桌子,桌子上有塊布似乎蓋著某樣東西,我們告誡小孩不可以回頭看桌上的東西,一定要照著我們的話做,也請小孩複誦一次我們的規則,在確保小孩理解規則後,讓小孩背向桌子,不可以回頭,接著把布掀開來,並且把藏在布下的玩具開關打開,讓玩具發出聲音,然後讓小孩知道,如果遵守規則,待會兒就可以玩玩具了!最後,獨留小孩一人於房間內…你猜,你的小孩在確保房間內只有他一人在時,他是否會違反規則,回頭偷看嗎?

正如多數人所預期般,這個心理學實驗結果發現,多數的小孩即便知道規則為何,但是都會忍不住地偷看,並且會說謊表示他沒有偷看!從這樣的實驗結果,我們所得到的啟示是:兒童在社會化的歷程中,總是會面臨環境所給予的限制、禁忌,如果制裁的力量消失時,這些「限制、禁忌」與「誘惑、衝動」間的拉鋸戰是很容易呈現一面倒的狀況,那就是…誘惑與衝動大獲全勝!然而,是否因為如此,我們只得放任孩子重覆犯相同的錯誤,抑或只能為防止犯錯而採取二十四小時的緊迫盯人…

首先我們從發展心理學的觀點來討論兒童犯錯的行為,根據 Kohlberg(1969) 學者提出的道德推理理論 (Moral reasoning theory),可以分為以下各階段;道德前期 (pre-conventional level ofmorality),其對事件是非對錯的判斷依據是因為害怕被處罰或是為了贏得獎勵;道德期(conventional level),其判斷依據是為了嬴得別人的讚許、避免被他人反對,或是被「法律」所規範的;道德後期 (post-conventional level),其依據是基於大眾的褔利考量,或是被道德標準所規範的。也就是說不同年齡其不同的道德發展,對於犯錯與否的取決點,也大不盡相同,學齡前的孩子在做錯事後,對於下次是否再犯,端視於是否因為害怕下次再犯錯會被處罰,或是改過之後會不會得到他人的獎賞,一旦他覺得犯錯不見得會被處罰,而且改過之後也不會得到任何正面的回饋,那麼如此一來就大大地提高了下次再犯相同錯誤的可能性。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如果要讓兒童避免犯相同的錯誤,就是要以「法律」的規範或是做錯事會造成他人對自己的壞印象,如果兒童覺得法律罰不到他、或是不論他做什麼都不會影響他人對他的看法,同樣地,再犯同樣的錯誤也沒什麼值得希奇了。因此,從道德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要避免兒童老是相同的錯誤,就要依兒童目前所具的道德發展層次,來加以要求、規範。

其次,從臨床實務的經驗當中,我們也發現,其實兒童就像是一個靈敏度極佳的天秤,永遠在衡量著在面對週遭所發生的事件時,以何種方式是最符合效益,且達到最大的平衡,舉例來說:我們再三地告誡哥哥,不可以搶小弟弟的東西,但哥哥在發現小弟弟的玩具很好玩,而且他等了半天也玩不到,這時,心靈的天秤啟動了,在「受到處罰」與「獲得玩具的衝動滿足」間,最後小孩選擇了衝動滿足,也就是為了得到立即性地滿足,即便稍後可能會遭受責罰,還是現在玩到玩具比較重要,從這個例子我們發現現今的兒童,無法延宕其衝動的滿足,要就是「馬上要」,而週遭的大人們因為疼愛小孩,再加上相處的時間不長,因此,只要小孩開口是我們做得到的,就自然而然地習慣「馬上滿足需求」,因此,教養方式加上年齡發展的雙重影響,我們的孩子往往因為無法忍受「等待」、「拒絕」,而因此重覆地做錯許多的事情。根據上述,解決的辦法就是,如果我們可以從兼顧兒童的發展並且逐步地建立延宕滿足的行為習慣,這麼一來,小孩發現,如果我花一點點等待的時間,便可以得到更長久的滿足,這樣的「等待」便是值得的!認真想來,近年來、手機與3C科技產品的過度使用,這其中長許也隱含了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未能成功地延宕滿足,似乎也是網路手機成癮的其一關鍵。

最後,從親子教養的觀點來看,我們這些大人們往往扮演孩子世界的仲裁者,誰對、誰錯多是由成人的標準來判定,但是令人擔心的是,如果這樣的判準發生問題了那會發生何種後果?還有究竟兒童是否真的理解這些成人世界的判斷標準?兒童是具備了其他的解決辦法?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提醒自己,當我們在評斷孩子的對錯時,是否先聽聽孩子對整個事件的觀點及看法,是否孩子因為問題解決技巧的欠缺,導致他就算知道這麼做是錯的,但因為沒有其他的辦法,只得故技重施、故態復萌…。

因此,從建立良好的親子互動關係,以及提升兒童問題解決能力的技巧
,相信絕對比只是直接告訴孩子對錯,要來得更能預防兒童下次再犯錯的可能性。常有人說小孩就像一張白紙,其實換個角度來看,我們期望這張白紙出如何畫出精彩的圖,當然不能要求每次下筆都能完美無缺,相反地,如果我們可以在將錯誤的一筆畫成一朵美麗的花,並且能夠在下一筆更能精確地畫出我們所想畫的,那麼…犯錯就不是錯了!
 
回上層

芯明心理治療所

桃園市中壢區青峰路一段53-55號8樓
brightenmindclinic@gmail.com
0907-010-107

採用全球最先進SSL 256bit 傳輸加密機制
建議使用Chrome、Firefox、
Safari最新版本瀏覽
Designed by 米洛網頁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