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昱翔 臨床心理師
孩子進入幼兒園後出現攻擊行為怎麼辦?
小方進入幼兒園後,常因為跟同儕搶玩具,而出現打人或是咬人的行為,到後來甚至會無故打其他同學,讓老師不堪其擾,與媽媽告知後,媽媽好好跟小方說,或是各種威逼利誘都試過了,小方在學校攻擊的行為有增無減,後來還導致老師與媽媽的關係出現緊張。
相信小方的例子在學齡前的孩子身上不會少見,幾乎一、兩個班級就有一個孩子有這樣的情形。現今強調不體罰後,許多家長或是師長也嘗試許多方法後,仍未有起色,加上現今專業資源較為普遍與廣泛了,家長們很快的就懂得尋求專業協助,在這之前可以先試試看以下的方法,幫助我們釐清與快速地調整。
攻擊行為出現的當下:
相信小方的例子在學齡前的孩子身上不會少見,幾乎一、兩個班級就有一個孩子有這樣的情形。現今強調不體罰後,許多家長或是師長也嘗試許多方法後,仍未有起色,加上現今專業資源較為普遍與廣泛了,家長們很快的就懂得尋求專業協助,在這之前可以先試試看以下的方法,幫助我們釐清與快速地調整。
攻擊行為出現的當下:
1. 先理解孩子攻擊的需求與目的
一個同樣的攻擊行為背後可能藏著不同的動機,動機不同會影響我們選擇的處理方式,或是後續教導的替代方法,若無法找到真正的動機,很容易徒勞無功。比較常見的動機包括:
i. 缺乏好的溝通與互動技巧:這樣的情形通常會發生在語言發展較慢,或是社會互動技巧差的孩子身上,當他們有想要達成的目的,卻無法以良好的口語或是互動技巧表達時,就會容易以
攻擊行為做為達到目的的方法。
ii. 吸引關注:有的孩子為了吸引其他人注意,會以攻擊行為作為吸引關注的方式,在這樣的孩子可以觀察到他做完行為可能會觀察他人的反應,另外,他在做這些行為時情緒可能都是屬於
正向情緒居多。
iii. 宣洩情緒:通常是孩子遇到挫折後或是經歷比較大的壓力事件後出現,會觀察到孩子先出現負向情緒,攻擊行為才會伴隨出現。
iv. 習慣性動作:當孩子出現無來由的攻擊行為,例如:無故咬人,可能與孩子想要滿足自己的感官需求有關。這樣的行為通常難以預測,但也會發現同樣的行為可能會出現在不同的對象身
上,除了咬同學外,在家中也會習慣將其他物品拿起來咬。
v. 其他心理或生理因素:上述的敘述可能皆符合、也可能皆不符合孩子的動機,進一步思考心理與生理的影響,即需要兒童精神專科醫師、臨床心理師的評估。
- 溫柔堅定的引導正確的互動方式與行為
很多時候我們很習慣跟孩子說「不要做什麼」,但很少跟孩子說「應該要怎麼做」。就好像我們跟孩子說這條路不能走,卻沒有說要走哪一條路才能達到目的地,孩子當然在我們不在旁邊時,習慣的走回原本的路線。延續第一點,理解孩子的攻擊行為的目的與互動方式後,針對孩子的目的,以溫柔堅定態度給予適合的替代方式。例如:孩子因為想要拿到特定玩具出現的攻擊行為,就要在他出手前停止他的動作,並溫然堅定地跟孩子「好好說」,又或是孩子因為遇到挫折而作勢攻擊,也可以將孩子可能的攻擊對象隔開,並溫柔的說生氣可以捏玩具,但不可以打人。
- 設立積極暫停區
什麼是積極暫停區? 是當孩子或大人有情緒時,可以到那裡休息,並讓情緒緩和的地方。在積極暫停區可以擺放一些孩子喜歡的東西,有助於他們轉移注意力加快情緒冷靜所需的時間。
當孩子出現攻擊行為且情緒比較激動時,可以邀請孩子至積極暫停區冷靜自己的情緒,邀請的過程應避免以強迫的方式,將孩子主動平復情緒的機會變成一種懲罰。若孩子無法被邀請至暫停區,需要專人陪同他在原地冷靜自己的情緒,也要隔開他與其他孩子的距離,避免攻擊的行為再次發生。
孩子情緒穩定以後:
1. 孩子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當孩子情緒冷靜後,仍需為剛剛做出的行為負責任,所負的責任與攻擊行為關聯性越直接越好,例如:攻擊他人讓他人受傷,就需要協助他與對方道歉,並在孩子的能力範圍做出對應的補償行為。
2. 與孩子討論剛剛發生的事
當孩子情緒冷靜後,重新討論剛剛發生的事情是重要的,可以以換位思考的方式協助孩子思考,像是告訴孩子如果今天換成是你被打你會有什麼感受,另外,也可以將替代方法在討論的時候提出,鼓勵孩子下次遇到類似的情境可以採取新學到的替代方法。觀察到孩子在此次經驗中有任何的進步也要提出,例如:這次有先忍耐一下受不了才動手,讓孩子可以覺察到自己的進步。
3. 不以體罰的方式應對孩子問題行為
如前文所說,目前採取體罰的方式處理孩子問題行為的家長日益減少,仍有少數的家長會以體罰的方式因應。體罰或許可以快速的降低問題行為發生的頻率,但長期使用可能會導致孩子模仿,與家長的關係破裂,當孩子長大後可能對於體罰逐漸無感,又因為缺乏情感連結而束手無策。
4. 家長自身情緒的照顧
在介入孩子的情緒與攻擊行為當下,家長自身的情緒調節是重要的。家庭中是否有可以支援的「好隊友」,當自己的情緒瀕臨崩潰邊緣時,另一位家長可以接下引導孩子的責任,並維持一致的原則?然長時間在高情緒張力的互動後,家長是否有適切的方式舒緩自己的情緒感受?若無法排解負向情緒所帶來的影響,尋求心理治療的協助也是一個選項。
5. 多方保持順暢的溝通
學校與家長之間保持溝通,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攻擊行為的介入效果。建議家長與學校可以有穩定且規律的溝通管道,例如:每週當面討論、社群軟體…等,可以立即知道孩子在學校與家中實際的情形,在行為有變化的當下立即調整作法,也可以隨時保持介入方式的一致性。甚至是未來要進入到心理治療時,可以快速地呈現孩子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現與資訊。
6. 尋求專業協助
若上述的方法都已經嘗試,孩子進步有限,需要進一步考慮問題行為背後的隱藏的問題,例如:心理疾病、家庭關係…等,除了至身心科的兒童青少年特別門診、兒童心智科,亦可至心理治療所尋求臨床心理師的協助,透過專業的介入,釐清攻擊行為的機制,並透過矯正性經驗修正行為,也在心理治療的過程增進家長在教養的效能感。
當孩子出現攻擊行為且情緒比較激動時,可以邀請孩子至積極暫停區冷靜自己的情緒,邀請的過程應避免以強迫的方式,將孩子主動平復情緒的機會變成一種懲罰。若孩子無法被邀請至暫停區,需要專人陪同他在原地冷靜自己的情緒,也要隔開他與其他孩子的距離,避免攻擊的行為再次發生。
孩子情緒穩定以後:
1. 孩子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當孩子情緒冷靜後,仍需為剛剛做出的行為負責任,所負的責任與攻擊行為關聯性越直接越好,例如:攻擊他人讓他人受傷,就需要協助他與對方道歉,並在孩子的能力範圍做出對應的補償行為。
2. 與孩子討論剛剛發生的事
當孩子情緒冷靜後,重新討論剛剛發生的事情是重要的,可以以換位思考的方式協助孩子思考,像是告訴孩子如果今天換成是你被打你會有什麼感受,另外,也可以將替代方法在討論的時候提出,鼓勵孩子下次遇到類似的情境可以採取新學到的替代方法。觀察到孩子在此次經驗中有任何的進步也要提出,例如:這次有先忍耐一下受不了才動手,讓孩子可以覺察到自己的進步。
3. 不以體罰的方式應對孩子問題行為
如前文所說,目前採取體罰的方式處理孩子問題行為的家長日益減少,仍有少數的家長會以體罰的方式因應。體罰或許可以快速的降低問題行為發生的頻率,但長期使用可能會導致孩子模仿,與家長的關係破裂,當孩子長大後可能對於體罰逐漸無感,又因為缺乏情感連結而束手無策。
4. 家長自身情緒的照顧
在介入孩子的情緒與攻擊行為當下,家長自身的情緒調節是重要的。家庭中是否有可以支援的「好隊友」,當自己的情緒瀕臨崩潰邊緣時,另一位家長可以接下引導孩子的責任,並維持一致的原則?然長時間在高情緒張力的互動後,家長是否有適切的方式舒緩自己的情緒感受?若無法排解負向情緒所帶來的影響,尋求心理治療的協助也是一個選項。
5. 多方保持順暢的溝通
學校與家長之間保持溝通,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攻擊行為的介入效果。建議家長與學校可以有穩定且規律的溝通管道,例如:每週當面討論、社群軟體…等,可以立即知道孩子在學校與家中實際的情形,在行為有變化的當下立即調整作法,也可以隨時保持介入方式的一致性。甚至是未來要進入到心理治療時,可以快速地呈現孩子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現與資訊。
6. 尋求專業協助
若上述的方法都已經嘗試,孩子進步有限,需要進一步考慮問題行為背後的隱藏的問題,例如:心理疾病、家庭關係…等,除了至身心科的兒童青少年特別門診、兒童心智科,亦可至心理治療所尋求臨床心理師的協助,透過專業的介入,釐清攻擊行為的機制,並透過矯正性經驗修正行為,也在心理治療的過程增進家長在教養的效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