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明心理治療所
    CLOSE
  • 認識芯明
  • 團隊介紹
  • 服務項目
    • 回上一頁
    • 早期療育暨兒童個別心理治療
    • 青少年個別心理治療
    • 成人心理治療
    • 伴侶心理治療
    • 家族心理治療
    • 專業人員督導
    • 員工心理健康及員工協助方案
    • 預約方式
  • 衛教資訊
  • 聯絡我們
  • Copyright © 2019 MIRACLE

「這次我一定要贏…」-我的孩子總是輸不起?

  • 首頁
  • 衛教資訊
陳韻如 顧問 臨床心理師
「不算!重來一次嘛!」
「不可能的,一定是算錯的,我一定不可能考這麼低的…」
…
還記得多年一句紅遍大街小巷的戲劇台詞:「我不甲意輸的感覺!」,曾幾何時當這句話從劇中人物跳脫出來,就直接呈現在我們身邊的孩子的反應,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代表著孩子
積極、凡事努力以赴;還是苛刻、一切斤斤計較?

對「輸、贏」觀感的發展
在探討「輸、贏」的觀感時,可以廣義地從發展心理學Kohlberg(1969)學者的道德推理理論 (Moral reasoning theory)的觀點,來探討關於討論兒童對於是非對錯的判斷,其各階段的發展分別是;道德前期 (pre-conventional level of morality)—該階段的兒童對事件是非對錯的判斷依據是因為害怕被處罰或是為了贏得獎勵;道德期 (conventional level)-- 該階段的兒童判斷依據是為了嬴得別人的讚許、避免被他人反對,或是被「法律」所規範的;道德後期 (post-conventional level)--該階段的兒童考量事物所依據的是基於大眾的褔利考量,或是被道德標準所規範的。也就是說不同年齡其不同的道德發展,對於犯錯與否的取決點,也大不盡相同。相同地,不同道德發展階段的兒童對於「輸、贏」的判斷與觀感,也自然有所不同。

學齡前的孩子在面臨失敗,對於下一次的考驗,仰賴於是否因為害怕下次再輸會被處罰,或是勝利成功後會不會得到他人的獎賞,一旦他覺得輸了也不見得會被處罰,而且贏得勝利也不會得到任何正面的回饋,那麼如此一來,下次的會變得如何,孩子也變得不在乎就是了。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如果要讓兒童避免犯相同的錯誤、或是經歷相同的失敗,就是要以「法律」、「規範」或是做錯事會造成他人對自己的壞印象,如果兒童覺得外在規則對他無作用、或是不論他做什麼都不會影響他人對他的看法,同樣地,輸了或是再犯同樣的錯誤也沒什麼值得希奇了。因此,從道德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兒童對於輸贏看法及誤解,就要依兒童目前所具的道德發展層次,來加以了解及提醒。


環境影響道德發展、影響輸贏判斷;父母往往是重要的環境因素
曾如前面所說明的,不同道德發展階段的兒童對於「輸、贏」的判斷與觀感,有所不同,然而不同的道德發展結果,卻是受到個體的自身的條件與環境交互而來的,其中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第一個重要外在環境便是家庭,其中最重要的環境因素就是「父母的教養」。

最適合兒童成長的環境,是一個充滿理性氣氛的和樂家庭,任何錯誤、過度類化、刻板侷限的想法,父母都應儘早辨識並加以釐清。對於怕輸的孩子最常有的想法就是:「我如果這次輸了,我下次就再也不試了!」、「我這次做不好,我下次也會做不好」、「我要是沒有贏,那麼就一定會失去更多…」、「失敗了就是丟臉!」…對於這些想法,父母可以讓孩子體會到真正的輸、贏,並非一成不變的,更會因人、因時、因地而有所不同。現在的輸並不代表真正的輸家;短暫的勝利也並非不敗的象徵;「成功」並非取悅他人的惟一方法…這些看似簡單的道理,若是能讓孩子有此體會,將有很大的助益,一個能夠真正感受這些想法的孩子,自然不是一個只汲汲營營眼前一切的功利者,而是能從成功、失敗都能獲得經驗與學習。


難道一切都是父母造成的?
既然道德發展的結果,受到個體的自身條件與環境交互而來的,那麼一切也正代表著除了父母之外,孩子自身的狀態,當然也是重要的關鍵。而個體的自身條件可以簡單說是先天氣質,指的是孩子與生俱有的特質與個性,可以是遺傳、也可以是生理條件所致,有些孩子堅持度過高、對挫敗的容忍度差,有些孩子對於失敗情緒調節不佳,更有些孩子不能接受自己預期以外的結果…這些都可能因而造成孩子不願輸、不服輸…一旦再加上外在環境的交互影響下,自然就更是難以接受輸的後果。有些家長可能無辜地表示:「我從來沒有要求我的孩子一定要怎麼樣呀?」、「我從來沒有因為輸而處罰他呀!」,然後若是遇上先天氣質特別易受挫的孩子,未能及時協助調節孩子的挫敗情緒,日積月累下來,就算家長不曾對孩子過度期望,但仍會造成好強、不認輸、為了輸贏而不擇手段的表現。


幫助孩子跳脫「表面」的輸贏
一句「我嘸甲意輸的感覺」所帶來的提醒應該是…這樣的感覺究竟背後隱含了什麼樣的情緒?是生氣?是嫉妒?是羞愧?還是失望、自卑?這當中有賴於父母平日的關切與觀察,得以進一步認識、了解與接近孩子。當孩子感覺到被接納,將可直接形成他自重的結果,父母適時的表達關懷與接納,並不是因為孩子今天「贏」了些什麼,給予支持並非孩子又獲取何種「成功」…一切的接納與關懷都是讓孩子覺得和父母是「一國」的,所以我們可以一起討論「為什麼這次會輸掉這場比賽?」、「下次要成功應該要做什麼樣的努力!」,這些並不代表父母過份放任或寵愛孩子,讓孩子承擔結果,但永遠在情緒上予以支持。許多父母不好意思主動表達對孩子的關懷之情,是極為可惜的,父母經常給予孩子溫暖的感覺,絕對有助於提高孩子的自尊心。
列出孩子的優缺點表現,從中提出孩子適宜的要求及目標,避免造成無謂的高標準及過於求心切而錯失了真正的學習。當孩子面對合宜的考驗,卻放棄或失敗了,這樣的「輸」應該要讓孩子自行為後果負責,反之,對於不合的困境所造成的挫折,應該支持及肯定努力的過程而非結果。

現今社會往往讓人們只重視「結果」而非「努力的過程」,如此一來的確也造成孩子們同樣變得凡事愛計較,如果那一天我們發明了一項遊戲是「輸」的人可以得到大獎,也或許只有透過這樣的機會反而讓我們跳脫表面的輸贏。


 
回上層

芯明心理治療所

桃園市中壢區青峰路一段53-55號8樓
brightenmindclinic@gmail.com
0907-010-107

採用全球最先進SSL 256bit 傳輸加密機制
建議使用Chrome、Firefox、
Safari最新版本瀏覽
Designed by 米洛網頁設計